在北伐中无坚不摧的叶挺独立团是大名鼎鼎。这支英雄部队的血脉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,那就是我43军127师,人送绰号“铁军师”。
他当师长兼43军副军长的时候,正赶上对越自卫反击战。张上将二话没说,率领这支铁血之师直接杀入敌人的腹地,连战连胜,把跳梁小丑打得是哇哇惨叫。
但实际上,张上将在我军中最出名的却是他的“爱兵如子”,对于这点,连美国西点军校的校长都敬佩有加。
俗话说:慈不掌兵。但这句话并不适用于张上将。在他的字典里是“慈能掌兵”。
在他爱兵的无数事例中,到五台山劝一位当了和尚的“逃兵”下山,是最经典的一例。
线月,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张上将到山西驻军某部视察时,得知有一名战士因为干部的粗暴管理,在一气之下竟然当了“逃兵”,并跑上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。
张上将了解到这件事以后,是又心疼、又着急,决定立刻亲自上山去看看这名“逃兵”,同时了解情况,并动员他下山。
身边的随行人员担心首长出事,就建议派其他干部去做这个工作。但他上将不为所动,坚持一定要去。
可当张上将深一脚,浅一脚地踏雪走入寺庙的山门后,却得知那个战士给藏了起来。顿时,张上将面沉如水,正色道:“是谁把那个战士藏起来的?”
大伙都知道这位首长的脾气,那是言出必行,出手就得有结果,绝对没商量。不一会儿,一个一身僧衣、剃着光头的年轻人由方丈领着,来到了张上将的面前。
见到自己的兵,张上将脸色顿时缓和,和蔼可亲地问道:“小伙子,你过去是哪个部队的?为啥不当兵了,要上山来当和尚呢?”
张上将话音未落,小伙子就“扑通”一下,双膝跪倒,就差叩头谢罪了。见状,张上将赶紧俯身,将他扶起,并让他坐在了自己的身边。眼见首长如此和蔼,小伙子紧张的心情舒缓了许多,于是就把自己上山当和尚的缘由说了一遍。
这位小战士姓张,1992年9月,他的部队在外面执行施工任务,领导指派他配合施工部队去雇开挖掘机的师傅,同时,师傅们有什么需要的,也由他负责。
有一天中午吃饭,师傅们没有食用油做饭了,小张就去找连里的司务长,然后从炊事班拿了一桶油给他们。
要说这事不算大,但连长对此有点不高兴。其实呢,炊事班给地方上开挖掘机的师傅提供食用油,是开工前由营部有关领导给他交代完了的,而且他也同意了。
10月13日傍晚,小张正在忙着帮挖掘机师傅们做饭,连长派通信员叫他回连里。他告诉通信员饭做好了就回去。
结果,没多大一会,通信员又喊他来了,告诉他连长让他赶快回去。小张没办法,只能放下炒勺,跟着通信员到连里的炊事班去见连长。刚进炊事班,有点火气的连长就责问他为何需要拿连里的油给挖掘机师傅,为啥不抓紧回来。
数落完之后,连长让他立刻写份检查。而且吧,当兵的脾气都硬,说着说着,连长就随手抄起一块木板朝小张扔了过去。这不偏不倚,正中脑袋。
小张顿时头晕目眩,嘴角是鲜血直流。这下,连长也觉得有点过分了,赶快向营里进行了汇报。很快,连里、营里和师直机关的干部就带着小张去医院给他脑袋做了全面检查,但没发现有什么严重的不正常的情况,例如脑震荡什么的,就是有点外伤。
这事出现后,从师到营的领导都对这位脾气暴躁的连长进行了严肃的批评,也对小张进行了很多思想疏导工作。但小张太委屈了,他和家里人对此事的处理结果很不满,要求“评残”。
于是在此后的大半年时间里,部队先后6次派人陪他去当地的医院做治疗和检查。但医院每次的诊断结果都是他达不到“评残”的标准。对此,小张更委屈了,就三番五次地向上级反映此事,甚至一直告到了北京。
1993年10月,因为告状,小张已经4次擅自离开驻地。于是,他被所在部队除名。1996年9月,心灰意冷的小张上了五台山,出家当了和尚。
下山之后,张上将立即指示总参、总政组成联合调查组,立刻到进行核查。
经过调查组的调查,小张所述的遭遇基本都是事实。张上将在听完汇报后,立刻严肃地指出:“我们的战士竟然能被连于部逼得走投无路,上山当了和尚!这说明什么?这说明我们有一些基层带兵的干部是多么冷漠,对自己的兵根本没感情!同时,这也反映出干部的教育管理工作很不到位!这事在军内。军外的影响太恶劣,一定把这名战士的思想工作做好,再也不能让他继续当和尚了!”
然后,张上将又强调:“全军上下都要以此为鉴,必须加强做好干部的爱兵教育,对那些对自己的兵没有感情的,甚至会体罚战士的干部,一定要坚决清除出队伍,绝不留情!要是有这样的害群之马留在部队,哪个父母敢把孩子送到部队当兵?!”
随后,张上将指示总参和总政责成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的处理,并将处分决定通报全军。小张的除名处分也被撤销,他也按国家的有关政策,得到了妥善安置。
此外,所属集团军的军、师两级干部,在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陪同下,还慰问了小张和家人,并给予一定的补助。
在张上将的关怀下下,小张和家人被感动得热泪盈眶,对善后处理表示接受和服从。小张也很快下山还俗,并一再对军委、总部及各级首长的关心表示感谢。
张上将16岁就参加了八路军。参军后,他随部队在山东黄县的一个贫瘠山区搞生产。
有一天,他和战友们正在地里干活时,得知自己和另外一名战友的老娘来部队看望他们了。作为新兵,两人顿时不知所措。
等收工后,两人回到村里的驻地,发现两位老娘正坐在一间收拾得干干净净、暖和的屋子里聊天,开开心心地等他们回来。
原来,连长接到两位老人后,就找村里的老乡借了一间房子,糊好了窗户纸,然后又到山上捡了好多柴火回来,把土炕烧得热热的,让两位老娘踏踏实实地等孩子。
晚上,连长还安排炊事班加了两个菜。于是,两位老娘、两位新兵加上连长,五个人都盘腿坐在暖和的土炕上,吃着饭,聊着天,其乐融融,就和一家人一样。陪到很晚,连长才离开。
后来,张上将说这顿饭是自己记忆中最难忘的一顿饭。当时,连长也给他们两位新战士讲了一些道理。但几十年后,张上将已经记不清了。但老连长的一言一行,却让他刻骨铭心。
张上将后来说:“这就是我军干部爱兵的优良传统。传承不是靠说教,而且靠身体力行。”
在1960年代的全军大比武期间,时任团长的张上将一直住在二连。因为部队的训练强度大,伙食又跟不上,有些战士因为吃不消就装病,连长很着急。
张上将对他说:“装病也是病。是思想上的病,我们对战士们应该更加爱护。”然后,连长按照张上将的办法,安排炊事班做了热乎乎的病号面汤,并亲自端给了装病的战士。
但战士却不领情,说道:“面汤是热的,心可是凉的。”无可奈何的连长把这个情况汇报给了张上将。
在1973年,张上将已经担任了127师师长。当时,某团有位1972年入伍的战士叫徐乃飞,在教导队集训时,是个训练尖子。张上将很关注他,并嘱咐队长一定要留下他。
很快,入伍才1年的徐乃飞就被提报为教导队的教员。可是,因为始终没缺编,所以他的提干问题始终没解决。到了1976年,徐乃飞还是班长,而且该退伍了。
张上将在一次下团视察的时候就问起他。团长说:“一直打算用徐乃飞,但好几年都没干部指标,现在能提排长了,可他超龄了半年。”
于是,徐乃飞被破格提拔为团侦查连的排长,很快又提拔为侦查参谋,并在对越自卫反击中立下战功。后来,徐乃飞一直晋升到少将,是浙江军区的副司令员。
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,张上将率领127师打出了华夏男儿的煌煌武德和赫赫威名,但牺牲总是难以避免。
当年的3月12日,127师即将凯旋班师,返回驻地。张上将决定晚些再走,就为了能到峙浪山烈士陵园再看看自己牺牲的部下。
当天傍晚,在还没走进陵园时,张上将就看到了新竖起的一排排墓碑,眼泪顿时就流下来了。
走进陵园后,张上将已是泪流满面。他在每一块墓碑前,一个一个地跟牺牲的部下道别,随行人员催了几次,他都不听。一直到天快亮,张上将才和最后一位烈士告了别。
如今,老将军已经逝世多年。但他的爱兵精神仍在我军中传承着。这种传承是永远都不可能磨灭的。这是我军战胜一切强敌的法宝。